人的一生終究要面對死亡。

在自我形體消逝之前,必然會面臨親人的離去,這是死亡認知的第一課。

這層認知或許會帶給生者難以承受的傷痛,而從傷痛中再生即是廚房所要表達的主題。從面臨至親密友的死亡,到再度自信地展開新人生。

人是生而寂寞的!第一個故事裡的主人翁,御影,這樣覺得。尤其悲傷這情感總是旁人無法全然體會,唯有自己才能慢慢地走出那沉痛的當下。旁人能做的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與陪伴。不需要過多的安慰,只要那堅定而厚實的支撐。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其實不是“不要哭”或“你還好吧?”諸如此類的安慰,人們需要的是當難受到了極點的時候,需要人陪伴的時候,有人願意付出那一份友誼。

總有一段時間,是讓人無力前進的,找不到自己的。經歷過這樣的一段時期,真的覺得作者描寫的很貼切。有段時間,死亡的念頭不斷地在腦中出現,然而卻一如往常的上學,放學,吃飯,睡覺,過著平常人的日子。只有偶而在車子呼嘯而過的當下,在向下俯瞰的高牆邊,會有一種在生死界線上的猶疑。

那段日子我打從心底不想繼續邁步前進,不想再活下去,而明天還是會來,接著是後天,然後很快就是下禮拜;我並未感到特別艱辛難捱。那時肯定我也是活在傷働而灰暗的氣息之中,而我又是多麼厭惡這種感覺。心底儘管醞釀著風暴,卻若無其事地在黑暗的路上,想到這樣的自己,不禁感到一陣悲哀。 

當意識到死去的親人再也回不來,那時候,才體會絕望是什麼!不再是過幾天,或是下一次再...,因為永遠沒有機會了,連說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腦海裡,昨天還聽得見的聲音,永遠消失了。那種後悔是會讓人更加成長的刺激,就如作者描寫一般:

人的一生,如果不品嚐一次絕望的滋味,就無法看輕自己到底真正放不下的是什麼,也不知道真正令自己快樂的是什麼,就這樣迷迷糊糊長大、老去。 

雖然面對親人的離去很痛苦,卻也讓人更早意識的自己在意的一切。對於死亡的體認也不再是小時候的害怕,而是許許多多未竟的遺憾,以及隨之而生的珍惜。

書籍資料
書名:廚房
作者:吉本芭娜娜
譯者:吳繼文
出版: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efeuille 的頭像
    Millefeuille

    L'amore e cieco

    Millefeui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