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同名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改編而來的電影,維米爾(John Vermeer)傳奇畫作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作者經而這幅畫而發想畫家的創作過程,回眸少女的樸素衣著與不相稱的珍珠耳環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記得馬老師以前有講過這部作品,那珍珠耳環是畫作中最主要的主元素,也是故事中最關鍵的東西。就畫作而言,珍珠耳環的色澤與反光,傳達了畫家對於光影的敏銳度;戴上珍珠耳環的少女,某種意義上,傳達了她與畫家之間的情感與關係。

故事是由一個懂得藝術的女僕為中心。女僕到畫家家中幫傭,觸發了畫家的靈感,產生了莫名的情素,而在這其中,畫家的妻子忌妒的情緒,畫家丈母娘爲求生存而枉視女兒的痛苦也都在刻畫的影像之中。

電影畫面處理的非常細膩,從一開場女主角Griet切蔬菜水果的畫面,光與影交錯的畫面,就像一幅畫。另外,從所有蔬菜水果裝盤之後的色彩,隱隱透露著Griet對於藝術的天份。除此之外,電影中還安排了三個橋段敘述Griet對於藝術的敏感。從畫家遇到瓶頸,而Griet注意到沾滿灰塵的窗戶在擦拭之後光線會改變,到Griet領悟雲的顏色不單單只是白色,以及幫畫家移開佈景中的椅子。

相對於畫家的妻子,曾經的謬思(以前畫家只以妻子為模特兒),女僕取代了這個地位,雖然畫家還是一樣愛著妻子,可是卻無法克制自己對於靈感的追求。這讓我想起楊德昌,蔡琴與彭鎧立的故事。與蔡琴結縭的楊德昌愛上懂他的彭鎧立,和電影不同的只是畫家與女僕的身分懸殊,而畫家終究沒有選擇女僕,兩個人之間也沒有發展成相知相惜的情誼。

當Griet看見畫家與妻子親密的互動,她選擇找年輕屠夫男友熱吻,而在畫作要完成時,她與男友發生了關係,這些互動看來,是畫家挑動了她的情慾,而那高漲的情慾宣洩的對象則是她男友,而不是畫家。不過導演在描寫主僕之間的情感,從手背的微微觸碰,女僕不讓人看見的頭髮被畫家凝視著,以及最重要的一幕,畫家用針穿過女僕耳朵而得以帶上屬於女主人的珍珠耳環,這些畫面都訴說著兩人之前的情欲。

那針穿過耳朵,鮮血流出,女僕的眼淚掉落,或許意象地象徵著兩人的關係。而珍珠耳環則象徵著女主人的地位,當Griet帶上了珍珠耳環也就代表了她取代了以往女主人所扮演的腳色。

飾演Griet的演員是愛情不用翻譯中的Scarlett Jonhansson,她那凝視的表情,給了女主角靈魂!很喜歡她的表情。至於年輕屠夫是由紅眼中的壞人演的,那特別的眼神總是帶著一股邪氣,總覺得他心懷不詭啊!畫家倒是詮釋得很內斂,恰如其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efeuille 的頭像
    Millefeuille

    L'amore e cieco

    Millefeui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